【問學】 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xiàn)過美學和美育高潮后,學校美育越來越被分工細密的現(xiàn)有課程體系邊緣化了,我們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審美內蘊的“藝術課”或者僅剩知識、脫離現(xiàn)實生活和主體精神世界的所謂“美學課”,而少見品位高雅、內涵豐富、陶冶學生身心的“美育課”。 瓶頸制約讓美育難以落實 反思美育難以落實的瓶頸制約,有助于我們改革創(chuàng)新并重建學校美育。 第一,應試教育疊床架屋的知識課程擠占了美育應有的時間和心緒。當前,被呼吁“減負”的應試教育其知識量、作業(yè)量有增無減,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已經(jīng)向學前教育廣泛滲透。形式多樣的校外“培訓”更變相剝奪了學生的課外時間;無休無止的題海戰(zhàn)、連篇累牘的背誦賽占滿了學生校內外時間。美育應當具備的從容心態(tài)、悠閑節(jié)奏和脫俗雅趣,都失落在上學族“班”匆匆步履、閃爍一瞥之中。 第二,評價指標日趨數(shù)量化和剛性化偏廢了需要“質性評價”的美育。這與應試教育的考核直接關聯(lián)。評價學生生命質量除了標示其知識水平的分數(shù)外,當然應該包括人格體系中的情意要素,諸如審美情趣的雅俗、道德情操的高低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強弱等等。而實際上,新課標所倡導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評價三維度,常常流于形式。量化評價,固然容易操作、表面公平,但是它并不適合于評價學生審美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意要素和創(chuàng)美能力,后者更多、更普遍適合于“質性評價”?!百|性評價”的幾乎缺失,使美育教學與評價陷入機械和狹隘的循環(huán)。 第三,社會轉型期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有損美育實施的生態(tài)。轉型過程中,整個社會難免產生許多浮躁、趨利、庸俗等負面情緒,使得校園文化生態(tài)異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發(fā)育趨向“空心化”,即愈來愈缺失崇高、陽剛與雄壯的美感元素。不少學生更多沾染的是經(jīng)濟意識、“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悅,對美的發(fā)現(xiàn)、追求和創(chuàng)造的自覺精神日趨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費與“病態(tài)”的審美創(chuàng)造(如色情泛濫的的行為主義藝術)互為因果,值得憂思。 如何建設和諧健康的學校美育 通過對各種審美內容與形式的感知、體驗來洗禮學生的審美之魂,使之以審美之眼來感受對象世界林林總總的外在美和內在美,靈魂趨向崇高、純粹和完美的卓越境界——這就是美育的實質和目標。質言之,美育關乎置身世俗世界中年輕人的靈魂如何“凈化”與“升華”,由此走向“審美創(chuàng)造”的更高境界。 首先,凝煉并提升學校美育中“生命本位”的核心理念。美育立足于作為審美主體的“生命本位”,是一項旨在“鑄魂”的人文主義工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睂W校教育的基本目標,在于全面和諧地促進每一位學生洋溢活力的身心成長,鑄就其一生持續(xù)發(fā)展的健康人格。其中,提高每位學生主體的“審美商數(shù)”(即是對其綜合性審美能力的概括),就是美育的基本目標和任務,通過“審美”和“創(chuàng)美”來洗禮學生主體——美育的時代理念正在于此。 其次,自覺地創(chuàng)生鑄魂在先、全面貫通的美育內容和評價。美育課程雖然包括美學理論課和藝術技能課兩類,但美育的課程覆蓋應該超越普通的課堂邊際,“審美”的內容與“創(chuàng)美”的范疇,更是遍布校園的一切時空,需要教師“點亮”學生的審美之眼、放飛其創(chuàng)造美的渴望。美育的過程需審美主體的靈魂始終保持寧謐的清醒與活力迸濺的激情,教師則是履行使命的“創(chuàng)美喚醒者”——這就是貫穿美育內容的最高教學理想。同時,努力融通一般“量化評價”與發(fā)展性、激勵性和多元性為特征的“質性評價”,使審美、創(chuàng)美和教師前瞻性的激勵真正融為一體。 最后,注重更新美育原則、方法與落實課時。我們常常龜守在“城居”中而不能發(fā)現(xiàn)和體驗“身邊的美”,其后果導致對審美“發(fā)現(xiàn)”與美育原則和方法創(chuàng)新的遮蔽。審讀“身邊的美”,并不僅僅在于對課程與課堂內外邊際的精確把握,而在于刷新美育的原則和方法。在美育原則上,“創(chuàng)美”觀念領先、激情意境融通、拓展想象空間——這應是超越課堂、橫跨學科的美育通則。在美育方法上,“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則是其潛隱化、漸進化和細微化諸特征,值得涵詠;而開展走向野外、投入自然的活動,更是有助于學生與大自然的美麗景觀相親相擁、融為一體,從而獲得對“天地大美”最鮮活、最親切的直接體驗。 另外,學校具體落實美育的課時,最簡潔的辦法是將目前美術、音樂等技能課合并且擴展為必修課“美育與藝術”,倍增課時、拓寬內容,配備一專多能的教師,使學生天天享受凈化靈魂的“美感”。 美育需要社會、家庭與學校形成精神合力 學校美育需要家庭、社會三者形成緊密的精神合力。社會有責任凈化全面的人文生態(tài)。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最優(yōu)美生態(tài),從來就是政府提升國民心靈文明程度之重任,必將有效促進學校美育。家庭更需要為學校實施美育創(chuàng)造必要的“微環(huán)境”。家庭是學校美育的基本起點和補充。落實美育就是重新審視世界、品味生活并且創(chuàng)造新美。 上述三合一的美育精神合力,將幫助青少年學生完整感受社會美、自然美與藝術美,成長為品行美好、思想美麗、情操美妙的“最美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