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重視謀劃,更要抓好落實”“增強改革決策科學性和改革落實執(zhí)行力”。這些重要論述表明,決策和落實是改革中緊密聯(lián)系的兩個重要方面、基本環(huán)節(jié)??茖W的改革決策與有效的改革落實,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的關鍵因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增強改革決策科學性,并以此為基礎狠抓改革落實。
決策的科學與否決定著落實的成效。改革決策越科學,越能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越能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也就越能在實踐中得到有效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科學決策部署,提出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需要注意的是,《決定》作出的改革部署主要是戰(zhàn)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在落實時還需要進行科學的設計、制定可行的改革方案?!稕Q定》提出:“各級黨委(黨組)負責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謀劃推進本地區(qū)本部門改革,鼓勵結合實際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yōu)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這表明,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各地區(qū)各部門還必須結合實際開拓創(chuàng)新,這離不開科學的改革決策。
科學的改革決策,絕非一個人或幾個人坐在辦公室里苦思冥想就能作出的。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決策權。增強改革決策科學性,就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了解實際情況,總結基層經驗,為作出科學的改革決策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第一手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正是摸清本地區(qū)本部門改革著力點和突破口的過程,也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摸清人民群眾利益訴求和期盼愿望的過程。調查研究做得好,既可以找到改革要聚焦的真問題,也能得到破解問題的好辦法?,F(xiàn)實中,一些地方推出的某些改革之所以行到中途難以為繼,成為“半拉子工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導致改革決策不切實際、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把調查研究貫穿改革決策全過程,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上下功夫,使改革方案切實可行、改革辦法精準有效。
增強改革決策科學性,要遵循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與機制。改革越向縱深推進,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就越強,涉及的利益調整就越復雜。只有經過發(fā)揚民主、集思廣益過程形成的改革決策,才能得到相關各方面的高度認同,形成改革共識,從而減少落實過程中的“梗阻”。因此,在作出改革決策前,要廣泛聽取群眾聲音、專家建言和社會各方面意見,在多樣化觀點碰撞和充分討論基礎上形成科學決策,使出臺的每一項改革決策都經過充分論證、形成廣泛共識。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決策階段多花一些時間、下一些功夫,發(fā)揚民主、集思廣益,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這樣的改革決策落實起來往往也是阻力最小的。
增強改革決策科學性,還需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同樣一項改革部署,各地區(qū)在具體落實中因為具體情況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切入點、優(yōu)先序等。比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培育鄉(xiāng)村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培育什么產業(yè)、怎么培育?不同地區(qū)的鄉(xiāng)村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yè)基礎、環(huán)境約束等條件來制定具體方案,不能不顧實際情況盲目照搬照抄。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要堅持求真務實,在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前提下,使改革方案符合自身客觀條件和發(fā)展基礎,讓改革舉措更精準管用、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實踐的土壤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原載《人民日報》)